对读书的一点看法

作者: 来源: 录入者:hyrd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2日 点击数: 【字体:

19年12月开启了读书打卡计划,随即便创建了群组,用于相互监督和分享交流,一晃到现在竟然坚持了半年有余,到的确是欣慰。上次大伙提议写点东西出来,但像我这种神经大条的死直男自然是写不出感性的东西,便简单粗暴的聊下自己对读书这个事的看法吧。   

1.感受自己未曾体验过的东西。  

我特别认同一句话“让人成长的从来就不是时间,而是经历!”但回头一瞧,二十来岁的我会有多少经历,又能感受到多少?这个时候有人愿意和你讲他的经历和感受,分享他的观点,又不会强迫你接受。他只是给你安静的描述,让你思考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行的,何乐而不为?  

之前读余华的《活着》就非常诧异文中富贵的生命力之强悍。从地主家傻儿子的待遇,一步步演变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局面,最后连仅有的独苗孙子也没能幸免,但富贵却依旧坚强的活着。相比当下,就连失恋都寻死觅活的小青年,真是落差极大,虽然小说和现实不可同事而语,但若都有过富贵那些经历,恐怕再没什么可以将自己击败。  

看书中别人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生活轨迹,都感觉自己过了另一个人生。看《活着》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富贵,万分屈辱,一起声泪俱下。三国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那常山赵子龙,万马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舒爽致极  

2.养成思考的习惯。  

思考这个行为可以算是人类独有的技能,人类不仅可以思考,甚至还能思考自己的想法对不对,真是超级强大的BUG。但很多人依旧不喜欢思考,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动物特性,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而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更多的能量应该是用来生存,所以会本能的拒绝思考。而且思考会带来新的东西,可能会对之前的信念产生动摇,人类又是天性是对新鲜事物有恐惧的,所以也会有拒绝的倾向。  

二就是偷懒,思考是一个需要投入的过程,但接受别人的结论要方便很多,再就是思考后的结果并不一定能让人愉悦,而不思考就没得这个风险。但是长时间的不思考,大脑的思维能力会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就像机器长时间不动会生锈一样,长期以往会变得没有主见,随波逐流,就与我们这“金石不随波”的主题背道而驰了  

但读书却能对抗这个事,在自己原有的观念和作者描述观点发生碰撞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去思考这事的逻辑性。而且乐此不疲。就比如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书中提到过的观点:“权威不一定正确,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甚至表示“权威可能别有用心”“权威压根就不存在”的说法。对当时的我而言冲击是相当大的。在我看来:权威之所以能被称之为权威,就是因为其发表言论的正确性,所以才不会去考虑其正确与否或是有无其他目的。  

但我现在大概明白了,作者就是想让我们保持思考的态度,避免习惯性的迷信权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去形成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我自己本就是一个逻辑性比较差的人,在加上表达能力相对薄弱,每次和人交流的时候总会给人一种没水平的感觉。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和人用文字交流,因为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酝酿,不会措手不及。但面对面的交流总是不可避免的,的确需要去刻意练习。  

我认为读书这个事可以给予锻炼的契机,很多人都会认为读书只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可以和作者对话,可以了解社会、历史、风俗等等自己未曾涉猎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在潜移默化的修补自己的世界观和强化自己的逻辑性,并且会表现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对人对事的语气和态度等。  

那表达能力怎么来的呢?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事情,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表述出来,相当于一个输出的过程,我能表达的清楚,大伙能看得明白,那我这字就没白敲。而且读书本应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形成一个回路后才表明消化吸收掉了,同时又训练了自己的逻辑性和表述能力,一举多得。  

最后,总的来说书本只是一种了解其他事物的一种途径,它并不能给你带来直接的财富提升,却能有助于你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  

上学的时候常听到“知识改变命运“应该是知识改变了自己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对每一件事情的态度,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