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 代表履职

冯友国:俯首甘为孺子牛

时间:2025-03-19 17:57:36 作者:罗茜 来源:安康日报 字体:

  今年55岁的冯友国是安康市五届人大代表、汉阴县十九届人大代表,同时还是汉阴县铁佛寺镇合一村党支部书记。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他已默默耕耘了20载。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怀着对农村人民的深厚感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2024年7月的一天,合一村遭遇强降雨。冯友国深知此次汛情的严峻,为了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他带领合一村“两委”干部,在防汛中严格落实“两把锁”和叫醒叫应的管理机制。所谓“两把锁”,是防汛期间为防止地灾点居住群众在未得到安全指令的情况下,回到危险居住地,所落实的一种安全措施,群众上把锁,村上再上把锁,待收到镇村指令安全后群众再返回居住。他们对村里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在危险地段设置警示标识,拉起警戒线,对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临崖临坡、低洼等涉及危险区域的村民进行紧急转移。排查到10组一户人家时,发现屋后山体有小型滑坡,冯友国立即组织其全家紧急撤离,这家人刚撤出房屋100米,山体滑坡将4间房屋全部夷为平地,紧急的“叫醒叫应”挽救了这一家四口人的生命。面对惊慌失措的受灾群众,冯友国沉着冷静,指挥救援人员将他们安全转移到了地势较高的安置点。正是冯友国的坚守和果断决策,成功挽救了一个鲜活的家庭。“两把锁”和叫醒叫应管理机制也在这次汛期大放光芒,成为保障村民生命安全的坚固屏障。

  村里的猕猴桃产业园,承载着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然而,长期以来,产业园的管护难题一直困扰着大家。高昂的管护成本,让村民们的收益大打折扣。冯友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要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他深入田间地头,与果农们交流,了解他们在管护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过多方调研和反复试验,冯友国结合实际创新推出“1+4”管护模式,即党员示范引领+干部包片、大户带动、农户承包、公岗参与的良性管理模式,每年为产业园节约支出10万余元,一举破解了管护成本高和农户增收渠道单一的难题。这种模式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零成本管护模式在村里取得成功后,迅速在全县得到推广,为其他地区的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天麻产业是合一村支柱产业之一,在村里有着一定的发展基础,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发展的深入,一些难题逐渐显现出来,其中菌种培育场地条件简陋问题尤为突出。冯友国深知,要想让天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个难题。他积极奔走,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同时邀请专家到村里进行指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天麻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终于落地。为了确保基地建设顺利进行,冯友国几乎每天都守在施工现场,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基地建成后,形成了天麻产业从选种培育、种植、加工、包装到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他又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让大家掌握先进的繁育技术。如今,天麻繁育基地已经成为合一村里的亮点产业,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冯友国不仅心系产业发展,履职尽责,还体察民情,关注人民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日常走访调研中,他了解到村里偏远地区电信通信信号差,给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些不便。为了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便捷的通信服务,他深入实地考察,收集大量资料,提出了关于实现电信通信信号全域覆盖的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基站建设等工作,如今,许多曾经信号薄弱的地方都实现了信号满格,居民们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看到部分群众缺乏实用技术,经过深思熟虑,冯友国提出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的建议。政府迅速行动,组织各类专业培训课程,邀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了新技术,走上了致富路。在察觉到耕地流出问题对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时,他积极调研,提出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耕地流出整改成效坚守粮食安全的建议。政府采纳后,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守护住了耕地红线,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以敬业工作,勤勉的付出赢得了人民群众和组织的高度认可,荣获中共安康市委颁发的“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称号;被中共汉阴县委和汉阴县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20多年了,我对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作为人大代表,我将继续扎根农村,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诉求,用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冯友国如是说。